暨大教授陆尧胜:未来,越来越多的信息科负责人将走上医院领导岗

2020-06-09 16:48:31 212

什么是智慧医院,是不是只要用了可穿戴设备,用了互联网技术、开展了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就是智慧医院?“答案是否定的。”暨南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教授陆尧胜在接受筑医台资讯记者的采访时表示。

 

陆尧胜,暨南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教授,在妇产科领域,他的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包括胎儿脐血流检测仪、远程/家用胎儿监护系统、无线胎儿监护探头系统、生物反馈式分娩镇痛仪、宫颈癌筛查诊断治疗一体化解决方案等。近日,筑医台资讯记者对陆尧胜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聊一聊对智慧医院发展的看法。

图片关键词

▲ 陆尧胜教授(图左五)与他的研究生们


一生专注一件事

陆尧胜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届本科毕业生,1989年底又取得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硕士学位;后在暨南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兼读MBA。现任暨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暨智慧医疗分会主任委员。

 

陆教授回忆,他是1990年2月到暨南大学任教的。1992年恰逢邓小平南巡,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他紧抓创业机会,终止了去欧美留学计划,一边教学科研,一边和3位清华校友和1位浙大毕业的同事共同发起成立了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三瑞公司致力于“妇女健康、优生优育”,自主研发生产妇产科医疗器械产品,这家公司创业11年后于2003年11月在新加坡上市,成为国内首批境外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在业内名噪一时。

图片关键词

 ▲ 三瑞医疗与广东药学院签约建立“广东药学院教学基地”授牌仪式(2016年)

 

回顾学习和职业历程,陆教授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都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开展妇产科医疗系统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我很享受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产品的过程。”陆教授笑言。

 

工作这么多年,陆教授依然保持着密切与医生交流、与研发团队和厂商同行交流沟通的习惯,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研发热情和初心不改的激情,目前陆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

 

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原创性的医疗器械产品,比如分娩监护与产程导航系统。陆教授2010年将全球创新产品分娩监护仪进入中国。该设备可对分娩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导航,实现胎头和孕产妇妇骨盆的“头盆关系”的动态监测并三维可视化。但进口产品在技术和方法上存在缺陷,设备价格昂贵,特别是一次性耗材成本过高,因而难于推广普及使用。陆教授团队历经10年的持续攻关,基于方法和原理创新,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授权5项。国产化的新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人体工学设计,大大降低用户使用技术门槛,力求简便易用。陆教授透露,这个原创性的产品成果以技术入股方式在广州莲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即将上市。

 

 

第二类成果是基于原有的技术方法进局部创新和技术方案创新比如生物反馈式分娩阵痛仪,采用的新方法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明显改善了传统TENS物理镇痛方法的治疗效果。

 

第三类是微创新和局部革新包括产品技术方案、产品形态设计和性能改善等,以提高产品性价比、改良产品的使用效果和用户体验。

 

图片关键词

 ▲ 陆尧胜教授的产学研合作团队


近年来,陆教授和他的团队研发领域已经不仅局限在妇产科的设备硬件领域,还扩展到医学软件和信息平台,致力于硬件设备和信息化软件的深度融合,提供智能硬件+软件+云平台智慧妇幼和智慧产科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如何将硬件设备和信息化软件良好融合是陆教授目前关注的重点方向。“最好的接口是没有接口。”陆教授总结,如果医疗软件和硬件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到后期的融合问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提升用户体验。

 

智慧医院建设如何让医疗过程更智慧”

 

相较于智慧医院中最为核心的智慧医疗,减少挂号排队、减少取药等待时间等,这些都是最容易被老百姓感受到,最容易见效的,而智慧医院建设最终要回归医疗行为的本质——提升医疗质量

 

那么如何让医疗过程更智慧?从新医改强基层,到健康中国战略下的治未病,无论是医疗资源的供给,还是老百姓的健康需求,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陆教授指出,智慧医院建设需在数字医院信息共享无纸化工作流程固化和优化等基础上,在临床中通过融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辅助医生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压力,把更多的医生从繁杂的全科医生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聚焦于疑难危急重症,并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陆教授举例,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治疗设备,基于目前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理,其改进空间依然很大,可以做到更智能,从而操作更加简便、诊疗效果更好,并在临床工作中给医护人员更多的建议,辅助医生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此外,如果一个只有医护专业人士才能操作的医疗仪器设备,通过降低使用技术门槛,降低成本,让基层医院医生、或者普通老百姓自己操作就能达到与在大医院同样医学精度的诊断,并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和网络让医患之间建立一个实时连接的平台,把健康管理的范围从医院拓展至他们的生活工作场景,比如家庭、学校、社区、甚至工作单位,便可能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闭环管理。

 

他指出,智慧医疗最大的特点是医疗设备和医院信息化软件的结合,以前医院的设备科在医院非常重要,但现在医院的发展趋势是智能硬件+医学软件+云服务平台”,也即设备和信息化软件融合。要推动设备和信息化软件的融合,首先得将设备专业人才与信息化技术人才召集在一起。

 

为此,今年陆教授在广东省率先发起成立了学术组织——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目前主要成员覆盖广东省100多家医院的信息科主任,50多家三甲医院的设备科主任,当然还有不少从事智慧医疗业务的厂商作为团体会员参与。“医院的信息科正逐步在医院发展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陆教授预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医院信息科负责人走上医院领导岗位。

信息化是医院发展的新动力,智慧医院建设是医院发展大趋势。基于创新智慧医疗技术,赋能医生和护士,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工作核心。

 

转自筑医台资讯

/筑医台资讯记者:丁金蕊